
活久见!这年头连品牌直播都开始上演“社死现场”了——11月1日,英国轻奢品牌self-portrait邀请演员朱珠进行新品对话直播,谁知请来的主持人翁青雅却贡献了一场史诗级翻车:
品牌名念错、嘉宾被晾在门口、提问全程卡壳,冷场冷到南极洲!网友直接炸锅:“这是主持还是社恐实录?”“品牌方选人时闭眼了吗?”
更绝的是,事件发酵后,品牌方歌力思火速回应,承认“活动流程管理存在明显不足”,可声明里愣是没提主持人选拔标准,只删了直播回放试图灭火。
而翁青雅的道歉文案更是被嘲上热搜——“给您在网上造成打扰了”这语法,连网友都忍不住吐槽:“伦敦大学硕士就这水平?”
一场本该高大上的时尚直播,硬生生成了全民围观的笑料。
直播现场有多尬?朱珠表情管理已崩溃
先来感受下这场“社交灾难”的名场面:直播一开始,翁青雅就精准踩中所有雷区——朱珠开门后,她直接甩下嘉宾径直进屋,留下朱珠在门口尴尬询问“需要我等一下吗”;
入座时又一屁股抢占主位沙发,完全忘了“谦让”二字怎么写。最绝的是,她把品牌名“Self-Portrait”念成“Self-Fortrait”,开场白卡顿四次,提问全是“穿得好看吗”这类废话,
逼得朱珠多次主动救场,网友辣评:“到底谁是主持谁是嘉宾?”
而翁青雅事后道歉称“太激动紧张”,却暴露了更严重的问题:道歉文案语法混乱,连作家饶雪漫都留下一串“哈哈哈哈”的谜之留言。
这种“流量大于专业”的操作,直接点燃公众怒火——毕竟翁青雅靠恋综《心动的信号》走红,主打“英伦大小姐”人设,但主持功底显然撑不起场面。
反观朱珠,作为科班主持出身,全程微笑接话、巧妙圆场,被心疼的网友送上热搜标签“#朱珠工伤”。
品牌方甩锅?歌力思的危机公关被指“欲盖弥彰”
这场闹剧背后,品牌方的责任更值得深挖。self-portrait中国运营方歌力思,在事件发酵两天后才姗姗来迟地回应,称“已全面复盘工作流程”,
却对主持人选拔标准、是否涉及资源置换等核心问题只字未提。更迷惑的是,品牌方直接删除直播回放,试图“物理消除”黑历史,被网友批为“欲盖弥彰”。
事实上,歌力思对self-portrait品牌寄予厚望——2024年财报显示,该品牌收入突破5亿元,是集团增长主力。
为了打造品牌调性,self-portrait近年疯狂砸钱营销:从赵丽颖担任全球代言人,到迪丽热巴、央视主持人蓝羽等联动,
本想通过“明星锚点+中层KOL扩散”的模式精准触达目标客群,结果却因一场直播暴露了执行层面的粗糙。
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:“中高端品牌追求流量没错,但当传播焦点变成主持人的职业素养笑话时,所谓的‘黑红’只会稀释品牌价值。”
行业通病:流量时代,谁在纵容“颜值即正义”?
翁青雅的翻车,绝非个案。当前娱乐行业普遍存在“流量凌驾专业”的潜规则——只要有关注度,网红能跨界主持、演员能上台讲课,哪怕失误连连也能用“人设”洗白。
但这种操作正在反噬行业:消费者越来越反感“资源咖”,对公平性和专业性的诉求愈发强烈。
尤其对时尚品牌而言,直播本是低成本高曝光的营销利器,但选错人就是灾难。据行业报告,2025年女装市场整体趋冷,中产消费更理性,
品牌若只顾追逐声量而忽略专业内核,极易被消费者抛弃。就像网友调侃:“Self-Portrait的裙子是美的,但直播的尴尬也是真的——我宁愿去深圳南油买平替,也不想为这种不专业的品牌买单。”
反思:热度不能偏离价值,专业才是最长久的流量
这场闹剧最终留下一个灵魂拷问:当品牌营销越来越依赖“话题性”时,到底该守住什么底线?从数据看,直播翻车确实给self-portrait带来了短期流量。
百度指数显示事件当天搜索量暴涨三倍。但这种争议性曝光能否转化为品牌资产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当讨论焦点集中在主持人失误而非产品设计时,品牌传递的只剩“不专业”的标签。
值得庆幸的是,仍有消费者表示:“不影响买衣服,但希望品牌长点记性。”这句话或许揭示了最终答案:流量会退潮,但调性与信任需要长期积累。
无论是品牌还是艺人,唯有回归专业主义,才能避免下一个“翁青雅式翻车”。正如网友所说:“今天大家笑的是尴尬直播,明天可能嘲的就是整个行业。
专业人干专业事,这么朴素的道理,怎么还有人不懂?”
亿策略-股票加杠杆-个人配资炒股-证券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