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0 年 10 月,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准备会上,一位操着湖南口音的将领拍着桌子说:“美国鬼子又不是三头六臂,怕什么?咱们把纸老虎当真老虎打,入朝就打他个措手不及!”
说这话的,正是志愿军 39 军军长吴信泉。
谁也没想到,这位看似粗犷的将领,日后会带领 39 军在朝鲜战场创造“未尝一败”的战绩,甚至让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直呼他是“可怕的人”。
从首战云山打破美军“开国元勋师”的神话,到解放平壤、攻克汉城,吴信泉和他的 39 军,用一场场硬仗,在朝鲜战场上写下了属于中国军人的传奇。
首战云山:误打误撞的“王牌对决”展开剩余90%1950 年 11 月 1 日,志愿军总部给 39 军下达命令:当晚攻歼云山之敌,协同 40 军围歼美骑 1 师。
吴信泉接到命令时,心里已有盘算,云山是朝鲜北部的交通要冲,拿下这里,就能切断联合国军的防线。
可他不知道,一场“误打误撞”的王牌对决,正在等着他。
当时,39 军侦查员判断云山守敌是南朝鲜第 1 师,吴信泉随即部署:116 师为主攻,117 师助攻,115 师负责阻击援军。
可他没料到,美军第 8 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早已偷偷调遣美骑 1 师换防云山,这支部队是美军的“开国元勋师”,建军 170 多年从未败过,号称“常胜师”。
更巧的是,美军也以为对面只有北朝鲜军队,双方都对对手的真实身份一无所知。
11 月 1 日下午,39 军前沿侦查员发现敌军阵地上有部队调动,误以为是敌人要逃跑。
吴信泉当机立断:“不能让他们跑了!”他立即请示总部,将总攻时间从 19 时 30 分提前到 17 时。
16 时 40 分,39 军的炮兵率先开火,炮弹精准落在美军阵地上,毫无准备的美军顿时陷入混乱。
黄昏时分,信号弹升空,39 军将士们借着夜色冲锋。
战士们端着刺刀,在巷战中与美军短兵相接,美军习惯了重火力作战,哪里见过这样迅猛的近战,很快就被打得晕头转向。
激战到深夜,39 军攻克云山外围高地,战士们才发现,对手竟然是美军王牌骑 1 师。本以为是块肥肉,没想到啃到了硬骨头!
吴信泉接到战报,非但没慌,反而来了劲,“既然是王牌,那就打垮它!”
他立即调整部署,要求部队发扬“刺刀见红”的近战优势,不给美军重火力发挥的机会。美军骑 1 师第 8 团试图向南突围,却被 115 师死死拦住。
前来增援的第 5 团,也在半路遭到阻击,3 天激战下来,39 军歼灭美军 1800 余人,击毁缴获坦克 28 辆、火炮 119 门,彻底打破了美骑 1 师“从无败绩”的神话。
这场战役震惊了美国朝野,杜鲁门的女儿后来回忆,当时白宫议员们纷纷质问麦克阿瑟:“为什么最精锐的部队会败给中国军队?”
而日军更是将云山战役列入军官教材,将其视为现代战争中“以弱胜强”的经典案例。
从平壤到汉城:步步为营的“常胜之路”云山战役后,吴信泉没有丝毫松懈。他知道,美军不会善罢甘休,很快就会发起反扑。
1950 年 11 月,志愿军总部制定“诱敌深入”策略,吴信泉带领 39 军北撤至泰川以北,悄悄布下“口袋阵”。
为了麻痹美军,他还下令释放 100 多名美军伤员,粉碎了美军“志愿军虐待俘虏”的谣言。
果然,美军误以为志愿军已经撤退,开始大摇大摆地北进,甚至喊出“结束战争,回家过圣诞”的口号。
吴信泉通过侦察分队,精准掌握了美军的动向,就连美军每天行进多少公里、驻扎在哪个村庄,他都了如指掌。
有一次,侦察兵甚至趁着夜色,把美军阵地上熟睡的士兵连人带鸭绒被拖了回来,摸清了对手是美军第 25 师。
11 月 26 日,39 军对美第 25 师发起总攻。吴信泉指挥部队在山路中穿插迂回,116 师 347 团一举包围了美军 24 团黑人第 3 连。
在火力压制和政治攻势下,全连 120 多名黑人士兵全部投降。
这一战后,美国五角大楼再也不敢单独组建黑人部队,开始实行人种混编,吴信泉的一次胜利,竟改变了美军的编制制度。
攻克美第 25 师后,39 军奉命向平壤进军。
12 月的朝鲜天寒地冻,气温低至零下 20 多度,116 师将士们踩着积雪,沿着公路急行军,于 12 月 6 日一举解放平壤。这是志愿军首次解放朝鲜首都,消息传来,中朝军民士气大振。
可吴信泉没有停下脚步。1950 年底,志愿军总部下令发起第三次战役,目标直指汉城。
要拿下汉城,必须先突破临津江天险,这里江面宽百余米,对岸驻守着南朝鲜第 1 师和美军 3 个加强炮兵营,9 公里纵深的三道防线,工事坚固,火力密集,被美军称为“不可逾越的屏障”。
吴信泉却想出了“三险三奇”的战术:他把突破口选在临津江弯向敌军的地段,这里看似危险,却能出其不意;将近 8000 人的进攻部队和武器,悄悄隐蔽在敌军眼皮底下,敌军毫无察觉。
他还把 50 余门火炮部署在敌军阵地前沿 300 米处,直瞄射击就能摧毁工事。就连美军沃克中将亲自低空侦察,都没发现这支潜伏的部队。
1951 年 1 月 3 日,总攻开始。39 军将士仅用 5 分钟就突破临津江,随后直插汉城。1 月 4 日,116 师攻占南朝鲜总统府,39 军成为首支进驻汉城的志愿军部队。
时任志愿军副司令的陈赓,对吴信泉的战术赞不绝口:“这‘三险三奇’,真是把打仗打成了艺术!”
1951 年 2 月,横城战役爆发。吴信泉指挥 117 师担任穿插任务,在半尺厚的积雪中奔袭,成功切断美军退路。
面对美军的空中支援和地面反扑,117 师将士拼死抵抗,很多连队打到只剩指导员、通信员和炊事员,依旧没有后退。
最终,39 军在横城歼灭敌军 3350 人,俘虏 2500 人,其中美军 800 余人,创下志愿军单次作战俘虏美军人数最多的纪录。
这场胜利让麦克阿瑟彻底领教了吴信泉的厉害,他在私下里对下属说:“这个吴信泉,是个可怕的人。”
而吴信泉带领的 39 军,也从此有了“常胜军”的称号,在抗美援朝的三年里,39 军从未打过败仗,也从未挨过彭德怀司令的批评,成为志愿军中当之无愧的“标杆部队”。
1953 年,抗美援朝战争结束,吴信泉带着 39 军凯旋。晚年时,他写下了回忆录《朝鲜战场 1000 天 ——39 军在朝鲜》。
书中没有过多渲染自己的功绩,反而反复提到那些牺牲的战士:“胜利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,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无名英雄。”
在吴信泉看来,39 军的“常胜”,不是因为他个人有多厉害,而是因为全体将士的团结拼搏,是因为志愿军“保家卫国”的信念。
他认为自己就是个带兵的,真正的英雄,是那些倒在朝鲜战场上的年轻战士。
这位被麦克阿瑟称为“可怕的人”的将军,始终保持着谦逊与清醒。
他用三年未尝一败的战绩,证明了中国军人的勇气与智慧,用一生的坚守,诠释了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初心,中国军人的铁血与担当,可以跨越时空,为我们传递精神力量。
参考资料: 吴信泉:志愿军第39军军长,挥兵十分钟飞渡临津江,经典战例被刘伯承直接打满分,原创2020-11-16 11:57·,党史博采发布于:河南省亿策略-股票加杠杆-个人配资炒股-证券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