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然,下面是您提供文章的改写版,我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,并尽量控制总字数变化不大:
---
在您开始阅读本文之前,诚邀您先点击关注,这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与分享,还能让您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参与感,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。
1948年12月15日,我军在双堆集地区展开了一场猛烈的攻势,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,彻底歼灭了敌军第12兵团,团司令黄维更是当场被活捉。黄团长的落网,象征着我方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任务圆满完成。与此同时,从徐州撤退的杜聿明部队已被重重包围,困守在陈官庄一带。孤立无援的杜聿明依然试图进行死战,但由于我军严密的围困,他根本无法有效行动。
展开剩余90%不久后,我军依据预先制定的计划,向杜聿明发动了全线进攻。被围困多日的敌军士气早已崩溃,几乎丧失了抵抗的能力。经过四天的紧密追击和包围,杜聿明的集团军最终被全部歼灭,狼狈逃脱的杜聿明本人也被我军俘获。至此,历时六十多天的淮海战役正式结束,我方赢得了全面的胜利。
那么,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,敌我双方的兵力差距究竟有多大?我军能够获胜的关键因素又是什么?淮海战役刚刚结束时,许多国外军事专家将这场战役视为经典案例,进行了深入研究。许多人谈及淮海战役时,往往提到双方兵力悬殊问题,普遍认为是我军60万兵力战胜了国军80万。战败后的蒋介石对此颇感不服,公开宣称他当时仅以40万兵力,在没有后援和补给的劣势条件下抗衡我军的60万大军。
到底是60万对80万,还是60万对40万?让我们先梳理一下双方的参战兵力构成。
我军方面,参战主力包括华东野战军、中原野战军、华东军区、中原军区及各地方武装。其中,华东野战军拥有16个纵队,约36万人;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,约12万人;华东和中原军区共有7个独立旅,约4万人。加上地方武装,合计兵力约56万余人,接近60万。除此之外,还有民兵和后勤保障力量,但这些不被计入正式战斗兵力。
在这些部队中,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战斗力最强,配备有14个炮兵团、5个炮兵营和一个坦克大队,绝大多数纵队人数超过25000人,承担着战役中主要的攻坚任务。刘伯承、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,在进入大别山区后重型武器损失较多,兵力相对较弱,7个纵队中只有陈赓指挥的第4纵队人数超三万,其余均在两万以下。至于军区和地方部队,除了7个独立旅外,多数战斗力较弱,主要负责牵制敌人、破坏后方和堵截逃敌,未直接参与正面大战。
国军方面,参战力量由7个兵团组成,涵盖31个军、78个师,外加17个独立团和1个空军大队。会战中又新组建了3个军和7个师,总计达34个军和86个师。7个兵团分别是第2、第6、第7、第8、第12、第13和第16兵团。其中,第2、第7、第12兵团战斗力较强,尤以第2兵团和第7兵团最受国军重视。
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统领5个军14个师和1个独立骑兵旅,理论上满编兵力可达12万人以上。但实际参战时,由于先前战役损失,第74军及第12军部分兵力被歼灭,第2兵团实际兵力肯定不足12万。第7兵团由黄百韬指挥,原下辖3个军7万余人,后来接收第44军和第100军后,兵力增至约12万人。第12兵团司令黄维领导4个军12个师,其中18军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,14军和85军也属中央军精锐,但14军的第303师未参战,第10师和85师各有一个团留守武汉,实际战斗兵力不到半数,约10万人。
其余四个兵团情况较为混乱。第13、第6、第16兵团共约18万余人,第8兵团由刘汝明指挥,下辖2个军6个师,约8万人。再加上两个绥靖区部队、徐州“剿总”直属部队及地方交通警察、保安部队,国军总参战兵力名义上超过60万,蒋介石所谓40万说法纯属谬误。
不过,无论是60万对80万,还是60万对40万,真正决定战局的是双方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。整体来看,我军虽有战损,但也不断补充兵力,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中。战损指的是战场上牺牲、受伤和被俘的兵力损失。
我军兵力的增加有几个重要原因。首先,土地革命政策深刻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。自1927年起,我党推动破除封建土地所有制,解决农民土地问题,使他们得以翻身,生活得到保障,革命热情空前高涨。抗日战争时期,许多农民积极参军抗敌,保护家园。解放战争期间,第二次土地革命进一步激发群众斗志,数以万计的农民加入前线作战,淮海战役期间,仅华东解放区就有约11万农民踊跃参军,有的刚入伍不久即冲锋陷阵。
其次,我党的强大政治攻势同样功不可没。据不完全统计,战役期间我军俘虏敌军官兵超过30万,其中至少三分之一选择投诚,加入我军阵营。战役后期,杜聿明部队被围困时遭遇恶劣天气,气温骤降,食物严重短缺,许多士兵忍饥挨饿,甚至出现冻饿致死的现象。面对敌军困境,我军不仅送饭送衣,还派遣宣传人员劝降。饥寒交迫的敌军士气低落,纷纷脱离阵地投降,从零星几个发展到整排整营。投降士兵获得我军的食物和棉衣,逐渐被感化,主动请求入伍。
相比之下,国军虽兵力较多,但战场表现却不尽人意。国军战损严重,牺牲与被俘众多,更为致命的是各兵团间矛盾重重。以黄百韬为例,初有机会安全撤退,但因刘峙的拖延和队友不力,错失良机,最终全军覆没。战役爆发后,我军迅速向徐州推进,徐州“剿总”总司令刘峙开始收缩周边部队。黄百韬位置靠前,理应迅速撤退,但为了保证44军安全,刘峙拖延了两天时间,令黄百韬错失后撤良机。救援时,老蒋派邱清泉和李弥前往,但邱清泉因个人恩怨拒绝执行命令,李弥则怯懦不前,导致救援计划失败,黄百韬兵团被全歼,黄百韬本人绝望自尽。
12兵团黄维遭遇同样令人唏嘘。黄维被困双堆集后,老蒋焦急召集杜聿明、刘峙商议对策,决定由李弥驻守徐州,邱清泉和孙元良从东西两侧前去接应。然而,邱、孙两人在遭遇我军顽强抵抗后,不敢正面硬拼,干脆原地徘徊,未能前进。此后,固镇北进的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发现情况后,也拒绝听从指挥,李延年兵团被我军消灭后,吓得连夜撤退,态度怯懦。老蒋见营救失败,兵团间不合作,怒不可遏。黄维最终被俘,其12兵团覆灭。
至于在陈官庄苦苦支撑的杜聿明兵团,其后方掩护李弥提前撤退,也加速了杜聿明的失败。总的来看,国军内部矛盾频繁,部队不团结,指挥混乱,老蒋频频乱下命令,刘峙昏庸无能躲在后方,导致军心涣散,士兵怨声载道,指挥不统一,甚至自乱阵脚,给我军制造了无数机会,国军兵力不断流失。
从两军对比中,胜负已然清晰。更不能忽视的是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。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中,有一展厅专门纪念“支前民工”,展厅里陈列着一根小竹棍,上面详细记录着山东一位农民和他的小车队支援我军行进的路线。战役期间,我军所需的9亿多斤粮食,多是由这些农民用小推车运送至前线。整个战役中,前线支援的民工人数达543万,他们的努力极大地保障了我军后勤供应。
由此可见,国军面对的远非仅仅是我军约60万的正面兵力,还有背后数百万民众的强大支持。战役爆发初期,许多农民自发组成支援队伍,有推车的、有挑担的,倾尽所有支援前线。农村流传着一句话:“队伍打到哪,支援就跟到哪!”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妇女则留守家中制作军鞋、蒸馒头,预备各种军需物资交给支援队伍。更有不少农民冒死冲到前线救治伤员,如费县一位民工带领8名同伴,在枪林弹雨中救出16名伤员,甚至因父亲去世未能回家,体现了舍己为国的精神。
据史料记载,有一支由两千多民工组成的担架队,其中近半数缺乏棉衣棉鞋,甚至有人赤脚行军。在寒冬中,他们忍受冻疮和疼痛,依然坚持运送伤员,令战士们深受感动,有的甚至泪流满面。许多百姓还积极参与修复战区交通线路,快速修复公路、铁路和桥梁,这些人包括妇女、工人、学生等,虽未直接参战,却为战役胜利贡献了力量。
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持,不仅极大保障了我军的后勤供应,更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热情,实现了军民鱼水情深。战争胜负看似偶然,实则从一开始便已注定。这场战役的胜利是民心的胜利,是数百万人民无私奉献的结晶,同时也是我军团结一心、顽强作战、指挥得当的结果。国军失败根源在于失去了民心,内部矛盾激烈,互不信任,指挥层反复无常,缺乏明确作战计划。故而,纠结兵力悬殊已无意义,因得民心者得天下。
——朱晓明、胡博《淮海战役期间国共双方真实军力对比》
——苑朋欣《淮海战役中山东人民的支前运动》
---
如果您需要,我可以继续帮您调整语气风格或者添加更多细节!您觉得如何?
发布于:天津市亿策略-股票加杠杆-个人配资炒股-证券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